2008年,小鷹號訪問中國香港
來源:24直播網
美國又要拆航母了!
▲近日,美國小鷹級航母二號艦“約翰·肯尼迪”號從美國海軍退役艦艇維護設施出發,前往位于得克薩斯州布朗斯維爾的國際拆船有限公司拆解。
▲在此之前,跟“約翰·肯尼迪”號一樣以1美元賣給國際拆船公司的“小鷹”號,早已在2022年被拖至布朗斯維爾進行徹底拆解。
作為美國最后一個型號的常規動力航空母艦,小鷹級不僅是美國海軍史上一段輝煌的歷史,更是冷戰期間海上力量投射的重要象征。
20世紀50年代末期,全球的軍事格局和技術發展正發生深刻變化,蘇聯核潛艇的隱蔽性和遠程打擊能力使得傳統的海軍力量,尤其是航空母艦,面臨了新的威脅。
因此,美國海軍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提出了對新型航母的設計要求:它們需要具備更高的作戰能力、出色的遠程打擊能力,并且能夠迅速部署和維持作戰力量。
▲1958年,美國海軍完成了全球首艘核動力航空母艦——“企業”號( CVN-65)的建造,開創了航母發展的新紀元。
然而,核動力航母盡管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其10億美元的高昂造價是傳統航母的幾倍之多,這使得美國海軍在短期內無法繼續大規模建造核動力航母,反而選擇繼續建造成本較低的常規動力航母。
▲此時的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雖然在建造時被稱為“超級航空母艦”,但升降機和艦島位置配置不理想,導致艦載機的運輸和調度效率較低。
▲為了彌補福萊斯特級的不足,1956年,美國海軍批準了第一艘“小鷹號”航空母艦的建造,而在隨后的幾年里,“星座號”、“美國號”以及“肯尼迪號”相繼被納入建造計劃,這些航母被重新命名為“小鷹級”航空母艦。
▲相比于早期的福萊斯特級,小鷹級航母采用了更先進的蒸汽彈射器,改善了艦載機的起飛效率和作戰半徑,使得這些航母在執行遠程打擊任務時能夠快速部署更多的艦載機。
▲同時,小鷹級航母的艦島設計更加緊湊,優化了飛行甲板的空間利用率,提升了艦載機的調度能力。
最重要的是,小鷹級航母的設計開始注重多任務作戰能力。除了傳統的攻擊型作戰任務外,小鷹級航母還可以搭載用于電子戰、反潛作戰的飛機,從而形成多層次的作戰能力,適應更為復雜的海戰環境。
▲1956年,美國海軍批準了小鷹級的首艦——“小鷹”號( CV-63)的建造。該艦由紐波特紐斯造船及船塢公司負責建造。
▲1961 年 4 月 29 日,在費城海軍造船廠出席服役儀式的貴賓和船員。作為小鷹級的首艦,“小鷹”號承載了美國海軍對未來航母的技術要求,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
▲然而,在“小鷹”號的建造過程中,發生了一次意外事件,1960年年底,船體即將完成時發生了嚴重的火災,導致艦體損壞。
為了確保首艦能夠按期服役,美國海軍決定將“小鷹”號與同期建造的“星座”號的船體進行交換。
▲這一巧妙的調整確保了“小鷹”號的順利下水,而“星座”號的建造則被推遲了幾個月,成為了“小鷹”號的“替補船體”。這種異常的情況在航母建造史上頗為罕見,但最終還是順利完成了首艦的建造。
▲緊接著,“星座”號(CV-64)成為了小鷹級的第二艘航母。
1957年9月14日,在紐約布魯克林造船廠開始了“星座”號的建造。1960年10月8日,“星座”號順利下水,并于1961年10月1日正式服役。
▲1961年1月9日,美國海軍批準了小鷹級的第三艘航母——“美國”號( CV-66)的建造。與前兩艘航母類似,“美國”號的建造由紐波特紐斯造船廠負責。
▲由于該廠已經具備了建造小鷹級的豐富經驗,因此“美國”號的建造進展相對順利。1964年2月1日,艦體正式下水,隨后進行艦載機的配備和系統調試。
▲其裝備了4部飛機升降機和4座蒸汽彈射器,使得艦載機的起降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1965年1月24日,“美國”號正式服役,開始投入到美國海軍的各種作戰任務中。
作為小鷹級的最后一艘航母,“肯尼迪”號(CV-67)具有著獨特的象征意義。1964年10月22日,因紀念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F·肯尼迪的逝世,海軍決定將其命名為“肯尼迪”號。
與前幾艘航母不同,原計劃為“肯尼迪”號配備核動力系統,但由于經費問題,最終決定采用常規重油燃燒動力。1967年5月27日,“肯尼迪”號順利下水,并于1968年9月進入美國海軍服役。
▲“肯尼迪”號在設計上與前幾艘航母有所不同,特別是在艦橋和煙囪的位置。為了適應常規動力系統,“肯尼迪”號的艦橋結構旁伸出了一個較大的煙囪,這在外觀上成為了與其他小鷹級航母的主要區別。
▲盡管如此,“肯尼迪”號依然保持了小鷹級航母的基本特征,在裝備和作戰能力上與前幾艘艦相似。
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小鷹級航空母艦的服役表現非常出色,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戰斗需求的變化,美國海軍開始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裝。
▲1973年,“小鷹”號開始了從攻擊型航母(CVA)向多任務航母(CV)的改造,這一改造使其能夠執行更多的作戰任務,特別是在反潛作戰中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幾艘小鷹級航母也逐步完成了類似的多任務改裝,標志著它們正式進入了多功能作戰的新時代。
進入80年代后,隨著技術更新換代的需求不斷增加,小鷹級航母又經歷了一系列的現代化改裝,以延長其服役壽命。
▲小鷹級航空母艦的外形設計與福萊斯特級有許多相似之處,依舊采用了直角與斜角飛行甲板的組合。但小鷹級的島形上層建筑相較于前代艦船位置更靠近艦艉,尺寸也有所縮小,從而有效減小了島形結構對艦內作業的干擾。
此外,動力裝置被向后移,軸系縮短,機庫面積因此得到了明顯增加。這一設計調整使得艦上飛行作業的流暢性大幅提升,作業效率得到有效保障。
▲整體艦體采用封閉式加強飛行甲板設計,從艦底到飛行甲板形成箱形結構,提供了更強的抗沖擊性和防御能力,小鷹級飛行甲板配備了兩部C-13蒸汽彈射器與四道MK-7攔阻索,為艦載機的快速起降提供了極大的支持。
▲小鷹級的艦體高度接近18層樓,飛行甲板下方是10層艙室,而上方的島式建筑則分為8層,合理的空間布局為艦員提供了更為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與前代航母相比,其升降機的布局更加合理,左舷的升降機被移至斜甲板后端,這樣不僅避免了飛機著艦時無法使用的尷尬局面,還提高了機組成員的作業效率。
▲同樣,右舷的升降機布局也經過精心調整,提升了艦上飛機從機庫到甲板的流暢度,進一步縮短了飛機升空的準備時間。
▲此外,小鷹級的燃油和彈藥儲備量得到了大幅增加,能夠提供約一周的持續作戰能力。艦上的燃油儲備可容納7800噸艦用燃油,6000噸航空燃油以及1800噸航空武器彈藥。
▲在武器系統方面,小鷹級起初的艦載防空導彈系統為小獵犬防空導彈,后期更換為三座八聯裝MK-29海麻雀防空導彈發射裝置。
▲這些導彈系統結合了半主動雷達制導技術,能在復雜的戰場環境中為航母提供有效的空中防護。此外,小鷹級還配備了3座MK16型密集陣6管20毫米速射炮,能夠有效應對來襲的低空目標和反艦導彈。
▲小鷹級航空母艦最大可攜帶82架各型艦載機,包括F-14A雄貓戰斗機、F/A-18C大黃蜂戰斗機、A-6E“入侵者”攻擊機、E-2C鷹眼預警機、EA-6B“徘徊者”電子戰機、S-3B“北歐海盜”反潛機、SH-60F海鷹反潛直升機及HH-60H黑鷹救援直升機等。
▲其中,F-14戰斗機負責制空權的爭奪和空中打擊,F/A-18C大黃蜂則兼顧戰斗與攻擊任務,A-6E攻擊機能對敵方地面和海上目標進行精準打擊,而E-2C預警機則負責提供戰場態勢感知和指揮引導。這些艦載機能夠執行多種戰術任務,確保航母戰斗群具備全面的作戰能力
▲此外,小鷹級航母上搭載的電子戰機和反潛機也是其硬實力的一部分。EA-6B“徘徊者”電子戰機可以干擾敵方的雷達與通訊系統,而S-3B“北歐海盜”則承擔起反潛作戰的重任,確保航母在海上作戰的安全。
小鷹級的電力系統也相當強大,其總發電量達到2萬千瓦,足以供整個紐約市的照明使用。如此強大的電力供應為艦上的各種電子設備和雷達系統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小鷹級還配備了SPS-48C/E、SPS-49V等多部先進的對空和對海搜索雷達,保障航母能夠在戰場上維持對敵空海態勢的實時掌控。
除了雷達外,艦上還配備了強大的電子戰設施,包括MK36型干擾火箭發射裝置和SLQ-29等電子對抗系統,為航母提供強有力的電子防護。
小鷹號
▲“小鷹號”號航空母艦艦徽
▲1962年10月7日,小鷹號加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取代中途島號航空母艦,成為第七艦隊的旗艦。
1980年,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劉華清將軍率領代表團抵達美國,參觀了CV-63“小鷹”號航母上的SH-2“海妖”直升機。
▲1987 - 1991年,依據美國海軍艦艇延長服役年限計劃,小鷹號在費城海軍造船廠接受了為期 4 年的深度改造。
它的服役年限從原計劃的 30 年大幅躍升至 50 年,同時配備各類先進戰機,空中、水面、水下立體作戰能力顯著增強。
1994 年 10 月,美國海軍派遣小鷹號在黃海沿中國大陸領海 12 海里邊界巡航,旨在封鎖朝鮮西海岸應對朝核危機,卻引發了轟動一時的 “中美黃海對峙事件”。
?
▲2008年,小鷹號訪問中國香港
2009 年 1 月,小鷹號在華盛頓州布雷莫頓軍港正式退役。2017 年,美國海軍宣布拆除計劃,盡管眾多退伍軍人募資,期望將其保留并改造成博物館,但因維修經費與技術保密等因素,海軍最終還是決定拆除。
▲2021 年 10 月,美國海軍以象征性的 1 美分單價,將小鷹號和肯尼迪號兩艘退役航母出售給國際拆船有限公司,小鷹號于 2022 年被拆解。
▲由于小鷹號在日本橫須賀基地駐扎長達 10 年,且常在中美關系和臺海局勢敏感時刻現身中國周邊,它被冠上了 “政治航母” 之名,與東亞安全事務緊密相連。
星座號(CV-64)
▲“星座”號航空母艦艦徽
“星座”號于1961年服役,1964年8月4日,北部灣事件后,星座號航母便于次日出動艦載機轟炸北越,是美軍發動全面侵越戰爭后第一艘參戰的攻擊航母。
1975年6月30日,星座號被改裝為多用途航母。1990年7月到1993年3月3日,星座號于費城海軍船廠根據美國海軍艦艇延長服役年限計劃進行改造檢修,使它的服役年限得以延長大約15年。
1998年,美國海軍發現星座號狀態比小鷹號差,艦體和設備的狀況不是十分理想,于是決定縮短其服役年限,計劃2003年退役。
▲2001年的電影《珍珠港》中,星座號航母扮演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場景為B-25米切爾型轟炸機從大黃蜂號起飛,執行空襲東京之任務。
2003年,“星座”號正式退役,之后被位于得克薩斯州布朗斯維爾的國際拆船公司拆解,結束了它的戰斗生涯。
美國號
▲“美國”號航空母艦艦徽
▲1965 年 1 月 23 日,美國號開啟服役征程,早期進行了U - 2 飛機的起落試驗。
1967 年 6 月 8 日,美國船只遭以色列魚雷快艇和戰斗機攻擊,美國號奉命前往救援。
▲1975 年從越南河內返回的美國號。1968 年、1970 年和 1973 年越戰期間,美國號 3 次奔赴越南沿海,部署于越南北部海域參戰,憑借艦載機打擊越軍縱深目標,參戰時長累計達 112 天。1975 年,美國號被改裝為多用途航母。
▲1986 年美國與利比亞沖突時,美國號于 3 月 24 日出動 A - 6E 擊沉利比亞一艘導彈艇,4 月 15 日其艦載機又襲擊了班加西的 2 個目標。
20 世紀 80 年代末期,小鷹級航母陸續接受延長服役期改裝,單艦改裝費高達 9.4 億美元,為造價的 3.6 倍,改裝后服役期從 30 年延長至 45 年。
▲1991 年 1 月海灣戰爭爆發,美國號參與其中,其航母編隊與 “肯尼迪” 號、“薩拉托加” 號一同對伊拉克發動攻擊,是唯一從阿拉伯半島兩翼的紅海和波斯灣向伊拉克發起打擊的美國航母。
1996 年 8 月 9 日,美國號在最后一次巡航后因狀態不佳退役,隨后停靠在費城港口。
▲2005 年 4 月 19 日,美國號被拖離費城舊軍港充當靶艦,美國海軍出動水面、水下、空中兵器對其實彈攻擊,航母自身多處還安裝了高爆炸藥。
▲歷經 25 天轟炸,美國號在距美國海岸 58 英里處沉入 6000 多英尺深的大西洋底,作為當時被炸沉的最大型戰艦,為美國下一代航母設計建造提供了海量數據。
約翰·肯尼迪號
▲“肯尼迪”號航空母艦艦徽
“約翰·肯尼迪”號于1968年服役,肯尼迪號第一次任務是在地中海巡航,前后達7次,以向蘇聯示威。
1975年11月22日晚間,肯尼迪號在伊奧尼亞海與導彈巡洋艦貝卡納號相撞,后者遭到重創。
1989年,兩架F-14雄貓式戰斗機從肯尼迪號上起飛,在地中海的錫德拉灣擊落兩架利比亞的蘇制米格-23戰斗機,這就是第二次錫德拉灣事件。
▲1991年海灣戰爭中,肯尼迪號進駐紅海并派出飛機轟炸伊拉克。期間肯尼迪號的艦載機曾出動2895架次,總共向伊拉克投下35000噸彈藥。
在“911”恐怖襲擊發生后,“約翰·肯尼迪”號航母及其艦載機聯隊被要求提供戰斗空中巡邏,該艦還參加了阿富汗戰爭的早期階段。
▲然而,隨著航母技術的不斷進步,它的服役生涯也迎來了終結。2007年,“約翰·肯尼迪”號作為美國海軍最后一艘服役的傳統動力航母正式退役。
退役后,盡管有多個團體嘗試將“約翰·肯尼迪”號改造為博物館,但最后它還是在2021年與“小鷹”號一起,被以象征性的1美分價格出售給國際拆船有限公司。
當小鷹級航母的鋼鐵身軀在拆解的轟鳴中逐漸消逝,它們承載的往昔榮耀與風云激蕩,并未被歲月塵封。這些海上巨擘,是海戰史的傳奇注腳,如今緩緩落幕,卻為未來的海上力量藍圖,留下了無盡的啟迪與遐想。

